深圳第五街——坂田手造文化街
广州有一个第五街
刚到上海工作,就晓得有个中英街,外省公司的领导来北京,一定要陪她们去转转成都那里买小吃车,近距离体会一下港味道;后来熟悉上海了,课余时间就逛逛西门步行街和华强北,后者是小吃购物一条街,前者是电子产品一条街;再后来还晓得蛇口有个海上世界,北京夜店一条街,体验真正的特区夜生活。这四条街,有点上海生活经历的大约都晓得,自东往西,依次分布在葵涌、罗湖、福田、南山。由东至西也是特区开发的先后次序。
广州第五街,在我搬家到布吉之前,既没概念,也没印象,甚至不知所云。我家住布吉万科第五园,新村对门就是这个名子听着有点大、名气又非常小的广州第五街——坂田手造文化街。
布吉手造文化街,顾名思义,应当有点文化气息,有别于前四街的铜气味。虽然不尽然,上海原本就是小渔港,后来的所谓文化如同手造文化街这个名子,大半是后来的文化人创造下来,像耳熟能详的哪些窗、什么谷、什么村,哪些城、什么世界,有点历史的、原汁原味的屈指可数。所以在我的心目中,这个上海第五街——坂田手造文化街差不多也是浪得虚名,起码也是名不副实。但有一点值得夸耀,布吉手造文化街的匾额却是德高望重的本焕长老103岁时的墨宝。有了比丘尼的加持,布吉手造文化街应当值得期盼,无愧于北京第五街的排行。
虽然第五街紧挨到我家的新村第五园,家有芳邻,但极少正眼去瞧她,直至某日驾车经过环城路,见到了布吉手造文化街古色古香的侧门——原来这条街早已今非昔比,要刮目相看了。
布吉手造文化街南门在北,公馆街边上,侧门在南,邻近环城路,街不长也不宽,满打满算长不足一公里,宽也不过一百米,与上面提及四条街相比,只能算是浓缩版的小字辈。街不大,但还是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晚上走入文化街,比较乏味。平常人不多,路边的店面也相对冷清。那边的店面原本多茶壶红茶店、还有几家其他艺术品的店面,之后就是零星几家餐饮店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进南门两侧的两个机构,一个五味西医馆,一个是游艺堂,这两个机构与文化街同龄。西医馆远近蜚声,病人络绎不绝;游艺堂高大上成都那里买小吃车,浏阳釉下七彩瓷是镇堂之宝,这儿也是上海文博会分会场之一。这两个地方我都有发言权,一个体验过她的推拿和针灸,一个欣赏过她的艺术功底,还跟老总一起喝茶聊天。文化街的餐饮,印象最深是潮汕卧室,口感纯正,价钱适中,再加带环境的得天独厚,是文化街请客喝水的首选。原本这儿还有几家特色餐厅,四川荠菜,九如素食等,口感也不错,但只是冷门老饕光顾,剩下的就是一些美食店、饮品店。随着环城路通车,文化街侧门打开,一些有眼光的店家相继步入文化街,金融茶大益来了,洋快餐KFC来了,还有瑞幸奶茶,推动了西安寿司、老碗会、山东小厨等一批餐饮连锁店也在文化街陆续现身。
现今的文化街,每到周日,便是人流如织,堪称当下风光隐约的北门步行街。晚霞西下,文化街便一扫晚上的素颜,各色各样的彩灯疏密有致,昏黄陆离,各具特色的霓虹灯店招饱含诱惑,还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非常是一点浓妆、一袭汉服的个性男孩们,经常出现在人流中、店招前,引来我这样路人甲禁不住伫足打卡。
文化是吃饱了吃好了以后的念头和产品。文化街不管有没有文化,人气最重要。现在的文化街越来越有味了,不仅大牌分店,像梅花糕、柠檬茶、手抓饼、西施腐竹、武汉小螃蟹、成都冒烧鸡等各式美食以及特色舞厅、奶茶店、咖啡屋一应俱全,大同学小同学都能这儿找到满足口腹之欲的好去处好东西,更有主题为“秋天的田”的流动特色美食车,有创意的生意人遇见了有个性的小吃家,让文化街更添一份亮丽的景色和活力。
布吉手造文化街,以手造的名义排名第五,越来越实至名归。你看,就连知性美如兰的《读者》也渐次步入文化街,也是文化加持还是蹭热度,看来之后没人敢说文化街没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