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丰田裁员1.9万员工不涉及正式员工,补偿厚道
文章由雷达财经宏图出品 | 莫恩猛 编辑| 深海
继中日合资品牌广汽三菱停产裁员的消息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后,另一知名合资汽车品牌又传出裁员消息。 再过一个多月,这个合资汽车品牌即将迎来19岁生日。 广汽丰田。
广汽丰田方面表示成都丰田 招聘,此次裁员主要针对部分派遣员工,不涉及正式员工。 雷达财经获悉,广汽丰田目前共有员工约1.9万人,其中1700余人为未缴纳社保的派遣工。 如果传闻中的千人裁员规模属实,本次裁员将有一半以上的派遣员工离开广汽丰田。
不过,广汽丰田对于下岗员工的补偿却相当“厚道”。 经济补偿金、通知金、感谢金、预支奖金等各项补偿加起来,下岗职工可以拿到近半年的工资。
尽管广汽丰田否认因销量下滑而决定裁员,但中国销量下滑是广汽丰田目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广汽丰田6月份批发销量和零售销量分别下降13.5%和4.7%; 而把时间范围拉大到今年上半年,广汽丰田的批发销量和零售销量分别下降了9.5%。 ,5.2%。
事实上,中国新车销量的低迷不仅仅是中日合资品牌广汽丰田面临的困境。 对此,黄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雷达财经表示,目前日本车企在国内市场面临较大挑战。 这是因为日本车企长期以来坚持走HEV和氢能源的技术路线,反而在纯电动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
张翔还指出,当前国内汽车市场,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而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因此未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日本车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广汽丰田陷入裁员传闻
广汽丰田裁员的消息来自外媒近日的报道。 据路透社和日经新闻7月24日报道,广汽丰田在声明中表示,鉴于近期生产水平,公司已提前终止约1000名劳务派遣员工的合同,公司将按照规定提供经济补偿。法律。 并向受影响的人解释情况。
然而,如今陷入裁员传闻的广汽丰田去年年中仍在努力扩大员工基础。 据公开报道,去年上半年,广汽丰田新招聘员工2465名,而广汽丰田原计划全年招聘3047名员工。
雷达财经从广汽丰田官网获悉,截至2023年6月,广汽丰田员工总数为1.9万人。 天眼查显示,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2022年年报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员工人数超过1.72万人。
如果根据上述数据粗略计算,广汽丰田还有1700多名未缴纳社保的劳务派遣工。 业内人士表示,广汽丰田目前的裁员主要针对的是劳务派遣人员,因此本次裁员的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不过,如果按照外媒报道的约1000人的裁员规模来计算,广汽丰田此次仍将裁掉一半以上的派遣人员。
虽然此次裁员导致部分派遣员工离开公司,但广汽丰田对被裁员工的补偿还是不错的。 据网上流传的图片显示,广汽丰田本次裁员给予员工的补偿分为多个部分,包括经济补偿、通知金、感谢金、预支奖金等。
具体来说,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为N年中奖金为2个月基本工资。 此外,广汽丰田还将在7月22日至7月31日期间向被裁员工追加发放工资。
正如网上发布的图片所描述的,如果被裁员工在7月21日签署协商解除协议,他们将在次日获得包括经济补偿金、通知金、感谢金和预支奖金在内的补偿。 7月工资将于8月3日发放,如当日未签订协议,补偿金金额和时间另行通知。
7月25日,针对网络流传的大规模裁员传闻,广汽丰田官方回应称,此次裁员是公司正常的阶段性调整,针对的是部分派遣员工,不涉及正式员工。 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广汽丰田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按照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议停止了部分派遣。
据了解,广汽丰田已与劳务派遣公司协商,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足额获得经济补偿。 此外,广汽丰田还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为下岗员工推荐再就业岗位。 不过,广汽丰田官方在回复中并未提及被裁员工的人数、职位以及具体工作内容。
此次裁员是否与“新车销量下滑”、“价格战压力”有关?
雷达财经获悉,广汽丰田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年9月,广汽集团有限公司与丰田汽车公司各出资50%,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名为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天眼查显示,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13.34亿美元,公司现任法定代表人为何贤庆。 值得一提的是,外媒在相关报道中称,广汽丰田裁员的背景是“新车销量下滑”和“价格战压力”。
去年,丰田汽车实现全球销量1050万辆,将大众、现代等知名汽车品牌甩在身后,夺得全球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冠军。 这是丰田汽车连续第三年夺得冠军。 统治全球最畅销的汽车制造商。
今年前5个月,丰田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依然保持产销量良好增长势头。 相关数据显示,1-5月,丰田汽车全球总产量为3,979,413辆,同比增长11.5%; 全球累计销量为4,038,687辆,同比增长4%。
不过,在国内汽车市场,丰田与广汽联手打造的广汽丰田销量却不太理想。 回顾2022年,广汽丰田实现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 当时,广汽丰田全年累计生产新车100.93万辆,实现同比增长22.6%。 同期,广汽丰田全年累计销量100.5万辆,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
不过,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广汽丰田以当月销量8.72万辆的成绩,位居厂家批发销量榜第10位,落后于比亚迪汽车、一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品牌,与去年同期批发销量100866辆相比,出现13.5%的下降。
在6月份厂商零售量排行榜中,广汽丰田以销量86,354辆排名第六,逊色于比亚迪汽车、一汽大众、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厂商,而去年同期销量为90,586辆。 零售额也下降4.7%。
如果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今年上半年,广汽丰田累计批发销量和零售销量分别为45.28万辆和42.97万辆。 与去年上半年累计批发销量50.02万辆和45.35万辆相比,销量分别下降9.5%和5.2%。
不过,广汽丰田否认了销量下滑导致公司决定裁员的说法。 广汽丰田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员工流动是广汽丰田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正常的组织岗位调整和人员结构优化。 广汽丰田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及时调整生产安排,并非外界报道的因销量下滑而大规模裁员。
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爆发了一场血腥的价格战。 作为代表性的合资品牌之一,广汽丰田也选择放下自己的身份,加入到这场战争中。
今年2月,广汽丰田宣布推出bZ4X“厂家限时直购立减3万元”。 此次活动下,旗下全系车型不仅立减3万元,还提供50%首付两年0利息、10年或20万公里三电质保、终身保修等限时优惠。置换补贴最高可达8000元。
3月9日,广汽丰田宣布,即日起至2023年3月31日,开展厂家限时直补活动。 据悉,此次补贴政策仅针对凯美瑞、枫兰达、维萨、威兰达,限量次补贴5000元。
广汽丰田加入这场混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真正的折扣来“以价换量”,但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车主之家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广汽丰田bZ4X累计销量达到4132辆。 以此计算,广汽丰田bZ4X上半年月均销量仅为689辆。
总体来看,3-6月广汽丰田bZ4X销量呈现逐月增长趋势。 6月,广汽丰田bZ4X销量达到1,019辆,占广汽丰田所有车型的1.18%。 但与去年12月的单月销量3394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国内SUV市场中,广汽丰田bZ4X 6月销量仅占比0.11%,排名第147位,存在感并不是很强。
日本车企在华销量低迷
事实上,在燃油车时代,包括广汽丰田在内的许多主流合资车企都曾在中国蓬勃发展。 但在如今新能源潮流势不可挡的国内汽车市场,具有日系“血统”的合资汽车品牌似乎不再那么受欢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系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制造商中销量降幅最大,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近20%萎缩至14.9%。 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3%。
具体看个别品牌,不少日系合资品牌的汽车销量出现下滑。 除了上面提到的广汽丰田外,一汽与丰田合资打造的一汽丰田在华销量也出现下滑。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汽丰田6月份零售量为70795辆,较去年同期的92590辆销量下降23.5%。
不久前,广汽三菱无奈做出了暂时停产的决定。 广汽三菱之所以跌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广汽三菱目前的销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广汽集团发布的产销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广汽三菱生产汽车3,368辆,销售3,969辆。
去年同期,广汽三菱累计生产汽车11,172辆,销售9,439辆。 两者相比,广汽三菱一季度产销量数据同比下降幅度分别高达69.85%和57.95%。 今年4月,广汽集团甚至不再单独公布广汽三菱的产销量数据。
据长安汽车披露的产销报告显示,今年6月,长安马自达销量达到7411辆,同比下降28.7%; 今年上半年,长安马自达累计销量为32,195辆,同比去年也为32,195辆。 下跌49.42%。
日系车企高管的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系汽车品牌目前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7月16日,刚刚上任的马自达总裁马格里克宏坦言成都丰田 招聘,由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马自达在华合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将在未来一年甚至是受到影响。 18个月。 事情会变得越来越难。
黄河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张翔指出,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关政策也在引导车企进行新能源转型。 这导致严重依赖燃油车产品的日本车企在国内发展并不是特别顺利。 。 例如,日本汽车的一些海外产品或技术不符合国内政策,不方便直接引入国内市场。 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系车升级新车技术的进度。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市场累计零售量达308.6万辆,同比增长37.3%,渗透率达32.4% 。 7月3日,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辆,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仅看6月数据,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1.5%,豪华车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4.2%。 与之相对应,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4.2%。 上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合资品牌向新能源转型的缓慢。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正在萎缩。 如果企业不加快转型以跟上电动化趋势,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 从合资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角度看,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坚定电动化发展信心,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电动汽车研发,站在世界电动化前沿确保他们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技术。 相对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