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秦昭襄王:辅以成都平原的原理是什么?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打巴、蜀。 巴、蜀被灭,成都平原逐渐成为秦国的储备粮仓。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王室后都江堰,大力强化关中农业经济基础,辅以开发成都平原,利用畜牧业、林业。西北地区有矿业、矿业等工业。 同年,李冰出任蜀县刺史,启动了蜀地重大水利工程。
由于岷江河道狭窄,东岸的玉垒山阻挡了岷江水东流,导致成都平原东旱西涝。
成都平原旱涝分布图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李冰在岷江从峡谷进入成都平原的交汇处修建了堰,用于灌溉和航运。 古称“湔勋”、“湔尰”、“都安大雁”等。 都江堰一词起源于宋代都江堰,因成都河(成都河简称都江)而得名,指成都境内的府河和锦江。 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江堰堰头的布局结构是经过2000多年的修缮和改进的结果。 如西汉时的文翁、蜀国的寿、三国时的诸葛亮等都曾修葺或扩建过都江堰。 但基本技术原理古今并无本质区别。 耐久性与项目的简单性、合理性密切相关。
都江堰的原则可以概括为“筑坝引水,筑渠引水”。 工程主要由百丈堤、鱼嘴、内外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人字堤、李堆组成。 百丈堤的作用是引水护岸; 鱼嘴与金港堤相连,将闽江分为内河和外河两条河流,其特点是“内河深、外河浅”。 外河为闽江正常水流,内河为主要引水渠道; 费沙堰是一项分流内河洪水、减少外河沙流量的工程。 它长约180米。 洪水季节,洪水和进入内河的大量砂石从堰顶溢入外河。 李冰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用水浇火的方法使岩石裂开,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宽约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宝瓶口,以控制引水通过濮阳河、走马河、白条河等干渠灌溉成都平原; 宝瓶口右岸是与玉垒山隔开的山峦。 水流经飞沙堰后,形成漩涡并回流,大量砂石被二次洗砂甩掉。 出来,它和人字堤共同起到护岸和溢流的作用,可以弥补飞沙堰溢流的缺点。
都江堰水工建筑物分布示意图
都江堰干渠改道示意图
综上所述,该项目最重要的三座建筑是鱼嘴、飞沙岩和宝瓶口。 由于“内河深、外河浅”的特点,三者配合,一般可以保证用水时数充足。 用于灌溉,水位高时,不会冲入内河酿成灾害; 河水较小时,内外河之比大致为内六外四。 水重时,大致为内四外六。
都江堰内外46条河与46条河调水示意图(摘自网络,因入侵删除)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建立巴蜀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粮食条件。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统一!
秦灭六国示意图
参考:
[1] 姚汉元.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