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直播人才需求位列全国前五HR开出新能源
种种迹象表明,这座西南新一线城市仍处于高速增长期。 其自然人文氛围对人才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2017年、2018年左右以来,受房价飙升、生活成本增加等综合因素影响,国内开始兴起一股“逃离北上广”的浪潮。 在年轻人眼中,成都作为继“北上广”之后的第四个城市成都人才市场招聘排,不仅生活节奏悠闲,而且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可以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
比如,2012年前后,成都开始重点发展手机游戏产业,并在2013-2014年迎来了游戏产业的第一个高峰。 鼎盛时期,有1000多家企业在成都扎根,成都因此被誉为“万旅之城”。
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产业的发展,成都也着力打造相关产业生态。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直播行业人才报告》显示,成都直播人才需求量位居全国前五。
此外,在新能源领域,统计显示,四川171家上市公司中,已有30多家公司涉足新能源相关领域,成都近20家上市公司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跨界布局。活力。 有关部门也重点布局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产业结构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
但近两年,当求职者真正走进成都就业市场时,他们也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今年8月,985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林玲开始了自己的另一场求职面试。
这次她沟通的职位是成都某公司的“业务维护与发展”职位。 HR提出了一个看似很有诱惑力的条件:“保底是8000,一个月至少能拿到1.5W-2.3W”。
但当林灵询问薪资结构时,HR承认所谓的“最低保障”有些不够。 没有五险一金,只有一份人身意外险。
说到这里,林灵心中有了底气。 她挂了电话,心里默默给这次面试贴上了“失败”的标签:“对方经常用高薪或者业务拓展之类的词来包装,其实这个职位是销售,还可能涉及到‘电话营销’。” ' 每天都要打很多电话。”
类似的情况,林灵今年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 她的心态从担心找不到工作转变为接受现状。
“一开始我幻想着在成都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谁知道找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英语专业背景几乎没什么用处,接触最多的就是低素质的工作。” -工资、重复销售机会。”
林灵最感兴趣的翻译和营销职位在成都非常有限,竞争也极其激烈。 今年的几次面试,林灵都被拒绝了。 接下来,她的计划是一边面试,一边准备公开考试。
2022届硕士毕业生孟涛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 他的职业规划本来是进入大型科技工厂或者国企。 经过几年的积累,我就买房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成都人”。 然而,这两种职业选择最终都被现实“打破”。
“我报考的各大公司都没有顺利通过面试,虽然有几家国企给我发了offer,但工资要么很低,只有几千元,要么很难保持965的工作节奏。”
据孟涛观察,他身边的很多同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去年,我的一些同学最终从事了销售、技术支持等不合适的岗位,我也考虑过,但我的性格比较内向。” ,确实不太合适。”
最终,孟涛选择了“曲线救国”,加入了杭州当地的一家小工厂,当了一名工程师。 “当时公司提出要约时,承诺未来几年在成都设立办事处,并优先将我调回成都。” 虽然与预想有所偏差,但孟涛还是庆幸自己找到了工作。
林灵与孟涛的遭遇并非孤例。 据“网易文创数独”对微博、小红书上“成都就业”相关帖子的统计,“就业难”、“多从事销售等劳动密集型岗位”已成为求职者对成都就业的普遍感受。人才市场。
这让年轻求职者感到困惑,为什么在成都这个新一线城市,理想的工作机会如此有限。 只能让人才在销售、服务等人力密集型岗位的面试机会上徘徊。
相关人士向《城市圈》表示,一方面,由于近十年来成都整体增速极快,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岗位发展迅速,但尚未赶上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高端化。 职位要求: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另一方面,成都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代表着一个非常活跃的经济和消费市场。 作为整个西部地区的门户,大型企业也将其视为中西部地区开放的首选城市——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支撑岗位人才来支撑产业发展。
高端岗位内卷化
“这个地方本来就是相当于东方的瑞士,但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它就变成了瑞士卷。” 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笑话,反映了人们对成都的期待与认清现实后的差距。
2017年,在逃离北上广的风潮兴起时,成都也加入了“抢人”的行列,实行宽松的“人才新政策”。 四年内,优惠政策吸引了超过50万“融飘”年轻人落户。 据官方数据,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8.8%,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0%。
再加上成都自然文化、生活景点,据统计局统计:2017年至2022年,成都城镇常住人口从1604.47万人攀升至2126.8万人,五年间增加约522万人——几乎与桂林的人口增长率仅次于深圳。
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在人才吸引方面往往名列前茅。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人才市场招聘排,2016年至2021年,成都连续六年应届毕业生流入量排名第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成长,成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适应难度逐渐显现,“诗与远方”的过滤在年轻人的心中开始慢慢消散。
据官方数据显示:成都目前的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三二一”的合理状态,即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批发零售等)占GDP的比重较高高于第二产业。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等)比重高于第一产业(农、林、渔、牧)。
但从细分来看,成都第三产业主导产业仍集中在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等,而非科技、互联网等创造大量就业的产业; 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 约30%,吸纳就业能力有限。
这种产业结构的“偏科”状态,造成了人才存量的供过于求。 也让少数优质企业在招聘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实行“优中选优”。
但在求职者眼中,成都的就业环境呈现出极度内卷化。
经历过成都校招的孟涛告诉《城市圈》:“像海康威视、成都飞机研究所这样的大公司,只针对“双九”人群(学士、硕士均来自985大学)。在招聘方面,即便如此,很多大厂职位的应聘比例也是几十比一,很难挤进去。”
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成都分公司工作的刘曦发现,他所在部门的每个职位空缺都有很多应聘者在排队。 “我们至少有两三年没有发布新的 HC(人数、配额)。 ),每当有同事离开腾出空间时,新同事很快就会填补空缺。”
在求职者苦苦挣扎的另一边,也有招聘人员看中了这种供需错配带来的机会,选择来到这个性价比极高的人才市场。 自媒体大VLukwen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他将公司从东莞搬到成都,惊喜地发现这里招聘人才非常容易:“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工资比北京高。 深圳的60-70%。”
然而,除了可以“轻装上阵”的自媒体企业外,选择将“大本营”放在成都的企业屈指可数。 从企业运营角度来看,成都庞大的人口和薪资优势,让更多企业更愿意将客服、销售等部门搬迁落户成都。
支付宝、京东、美团、腾讯等各大公司都将客服等相对轻量的部门设在了成都。 但其更核心的研发和技术部门却很难落户成都。
据一位猎头观察,这样的安排可以为公司节省不少成本:“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普通客服人员的底薪很低,低于合肥,正好2022年成为新一线城市。” 例如,亚马逊甚至将其AWS业务的全球呼叫中心设在成都。
大工厂考虑劳动力成本,这也让高端人才感觉在成都工作很容易碰上天花板。 如果你想从事更高级别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你就必须去北京、上海、广州寻找空间。
曾在上海从事基金行业的Tiffany告诉《城市圈》:“我之前在上海做的工作,在成都基本上没有同类型的职位。最后,我加入了一家外企的市场部。”成都公司。” 但即便如此,同样的工作,成都的工资也只有沿海地区的一半,而且生活成本也不低。
曾在美国谷歌担任技术研发岗位、2022年回国发展的马克斯选择了与蒂芙尼相反的道路:因为不愿意接受在成都找工作的“降维”之后,他最终接受了上海一家公司的offer。
还需要一点时间
事实上,成都目前出现的许多发展和就业错位,主要是由于过去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
此前,成都作为典型的内陆城市,工业基础相对匮乏。 曾有人说,全城只有“三个半烟囱”。 据近年统计,虽然2022年成都GDP已跃居全国第7位,但工业增长绝对值仍仅位列第13位。 产业结构仍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过去几年,成都市政府对这个问题最为关注。
今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第十四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成都市委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指导。” 重点指出成都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未来,做大、做优、做强制造业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赢得竞争主动、维护经济安全的关键。 同时,要把加强技术创新、赋能产业优化作为强强补短的战略举措。
支撑这些决策的最大底气是,流入成都的人才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脉脉发布的《2023年新经济产业中高端人才就业观察》显示,成都中高端人才存量已位列全国前6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 而人才流入与流出的比例表明,从2022年起,成都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将持续增强。
▲成都青年才俊画像。图/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
成都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开放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对年轻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023年中国城市生态环保产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成都生态环保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
尤其是在政务环境和社会服务方面,成都在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招商引资方面,成都市政府提出了“三到”:时刻待命、随叫随到、服务周到,做企业的好服务伙伴。 为此,成都在2022年“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排名第一。
与此相伴,成都近年来积极探索新兴产业。
前面提到,成都大力发展博彩业,素有“万游之城”之称。 坐落于此的游戏工作室包括著名的腾讯天美工作室,这也是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开发团队。
尽管近年来游戏行业经历了资本寒冬,但根据《成都市游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成都仍有游戏企业和团队517家,相关从业人员约5.4万人。
近年来,成都直播电商产业保持快速发展。 2022年和2023年,快手直播电商和京东“新百货-仓库”直播产业园将分别在成都落地。
此外,在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成都也从政策层面做出规划并给予支持。
例如,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先后出台了《围绕打造产业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政策措施》《成都市优化调整方案》 “打造产业圈、强链条”,规划打造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 生态系统、集成电路等28条重点产业链。
成都市一位负责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告诉《城市圈》,成都市已成立了亿元级产业基金。 为吸引智能制造等先进科技企业落户成都,计划从多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成都已有17家科创板企业上市,涵盖生物医药、物联网、芯片微电子等领域,其中不乏行业龙头企业。 例如,极米科技智能投影产品国内出货量排名第一,科创板“第一”无人机中航工业无人机率先研发出大型中空长航时监控以及支持军事贸易出口的战斗无人机。 无人机等产品。
整体来看,一批诞生或扎根于成都的企业普遍还处于积累阶段,但已显现出规模爆发的潜力。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这座承载着无数人美好想象的城市,还需要一段时间。
(文中除林灵外均为化名)
大家互动
你心目中的成都是什么样子的?
文章授权转载自世杰(ID:ishiji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