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地理位置 (都江堰地理位置)

本文目录导航:
都江堰 地理位置
都江堰在现在的都江堰市的城西,距都江堰市区大约1.5公里。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西北60公里。
都江堰位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之处,它巧妙的制服了奔腾咆哮的岷江,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中心,位于北纬30°59′34〃,东经103°37′23〃
都江堰在哪个省?
【四川省】
1【地理位置】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约56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
2【地图】
3【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在哪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的都江堰市,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这里因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久已名闻遐迩。
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距成都市大约48公里。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的一项伟大工程,大约在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这一伟大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侍戚凯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由来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一边万峰耸立,一边平畴千里。
每当夏秋季节,暖湿气流沿着成都平原向西推进,遇到群山阻挡而被迫爬升,形成频繁的降雨,从山间奔流而下的岷江便水量暴增,在冲出山口之后如脱缰的野马,肆意横流,将老唤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与此同时,岷江冲出山口后,受到玉垒山的阻挡,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而是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一边洪水肆虐,一边赤地千里。
于是,一幅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治水画卷就此展开。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
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建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出山口处。
这里海拔700多米,是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地带。
在此修建,可借助居高临下、自然倾斜的地形优势,扼住岷江咽喉,发挥仔雀工程的最大功效。
都江堰修建完成后,彻底解决了岷江水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都江堰
都江堰在哪里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