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受人尊敬不招人烦的中年人,很难吗?
中年人
该如何把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
——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不招人烦的中年人
本文字数:2640字
阅读时间:4分钟
人到中年,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多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特别好为人师,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衷于把自己的经验和对人生的感悟讲给别人听。
看过上一篇《》的朋友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那不正好符合中年人担负着文化的承上启下的这一意义嘛,是的,作为中年人的我们的确被社会、被生命赋予了这样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即便是大多数中年人都能认同这一点,但却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能意识到该如何有效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很多人都用错了姿势,结果是不但没能给到年轻人更多的帮助,反而还挺招人烦的。
哪些方式既无效又招人烦呢?怎么做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我总结了三点:
切忌说教式沟通
无论你要交流的对象是你的孩子、你的下属,还是向您寻求意见和建议的朋友,最不可取的就是说教式的沟通。
“你应该如何如何”
“你这样只会怎样怎样”
“你就听我的准没错”
“我还会害你吗?”
“我这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
这些句式是不是你经常用来跟别人沟通的方式?
我们实在是太喜欢以爱、关心、孝顺、为你好为名,对自己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下属、社会上的年轻人,甚至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同龄人、长辈和上级进行教育和教导了。
现在,不妨回想一下,
小时候父母是否也曾对你说过类似的话?
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爱听父母这样说教吗?
你愿意按父母的安排去做吗?
父母的这些“教导”你听进去了吗?
好像没有,对么?甚至当时还有一股叛逆的反感涌上心头,是不?
那凭什么当你到了中年,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年轻人的时候,能让别人不感到厌烦,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只要是方式不对,就算你的观点和方法再正确,也不顶个卵用,最后白费了口舌不说,还无益于关系。
身教是最好的语言
无论你面对的年轻一辈是你的下属还是你的孩子,都请身先士卒用行动去影响他们。我举例说明这有多妙:
作为领导,你要求下属精进勤奋,自己却不学习和不接受新事物,你要求下属爱岗敬业,自己却插科打诨逃避责任招人,你觉得下属会服你么?
作为老板,你以为你跟员工讲忠诚、灌输企业文化,员工就真能彻底改变他们从小到大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了?不,做梦!
在职场上,我们常说“什么样的领导带出什么样的兵”,这话一点不假。
我刚工作的时候因为生性毛躁,曾经连续写错过好几张支票,害怕被领导批评而偷偷把支票给碎掉了,也曾经在结账盘点现金时发现少了几百块钱。
我当时的领导跟我一块到楼下的垃圾箱里翻找碎成细条的支票,再一点一点拼起来教我按正确的方式作废支票,还把短缺的现金跟我一人一半补给了公司。
领导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使我在后来能够磨练出专业心细的习性,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敢作为的管理者。
下属不会做的东西,我会自己动手做一遍并把思路和方法交给ta们,下次放手让ta们自己试着做;下属犯了错,我也会首先站出来承担责任,然后再告诉ta们以后如何避免;下属加班赶工的时候,我会陪ta们一起,直到最后一个人离开办公室。
当你用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嘴去教导下属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一个心齐且充满战斗力的团队,这样的团队自然绩效也不会差,最终你自己也会因此而获益。
作为家长,如果你天天刷手机、看视频,却要求孩子不看手机、少打游戏,ta怎么可能听你的话呢?如果你从不看书、也不好学,孩子又怎么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呢?
我有个同事,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家里就没买过电视,每天晚上和周末他都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他的女儿从小就有样学样跟着爸爸一起读书,现在每年读的书比他还要多,而且压根儿不会对电子设备上瘾。闲暇时刻或每逢假期,比起追剧或打游戏,她更喜欢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
我还有一对朋友,全家都是易胖体质,儿子生下来就是个小圆滚子,两口子一商量不能让孩子从小就是个囊胖子,于是果断购置了全套家用健身器械,俩人每天各种炼。我在朋友圈里眼看着他们从一身松垮的肥肉,练出了结实优美的线条儿,瘦身效果明显。在父母的带动下,孩子也天天跟着运动,小胖子逐渐变成了精瘦子。
看,这就是身教的力量,身体力行的做到和坚持,胜过成千上万句说教,身教才是最好的语言。
学会尊重保持谦卑
你就赢了
很多有了点成就的中年人,常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到别人。也有些中年人坚信自己吃过的盐比年轻人走过的路都多,所以自己所持的观点和经验是更正确的,甚至是毋庸置疑的。
不可否认,经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用的,也是值钱的,不然不会有人靠由经验累积成的咨询服务赚钱。但经验却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管用的,这是一个快速发展且多元变化的世界,有太多太多的新鲜事物不是我们过往的经验所能覆盖和理解的,这就要求要么你具备广泛而快速的学习能力,要么你就得承认有你不懂的东西和不如年轻人的地方。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无论在认知和价值观层面,还是在社会技能方面,都非常优秀。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可以说自己是别人的救世主,哪怕是用经验碾压年轻人。
作为中年人的我们,应该学会更多去欣赏和尊重年轻人,肯定和激发他们的能力,同时有些方面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做真的一点也不丢份儿,相反,既能赢得尊重,甚至还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不信你可以试试。
保持谦卑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到了任何年龄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美德,山外总会有山,人外还有高人。对于中年人来说,显示强大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时刻保持清醒自持。
如果中年的我们能够不因已取得的成就而自以为是,也不因暂时的境遇起伏而妄自菲薄,这才是中年人该有的自在和底气。做到了,我们的人生就算是赢了。
人到中年,还有一个标志着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特征,就是我们应该更有包容性。某种程度上你看不惯的东西越多,不是说明你越独特,而只能说明你越不成熟。
记得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手机必须要用翻盖儿的,项链必须要戴没坠儿的,穿鞋必须要双排系带儿的,在那个年龄这些都可以叫做“有个性”,但中年如果还是这副样子,那可能就只会被看成“怪物”了。
到了中年,以前的那些“必须”现在都成了无所谓的“不必要”,我们逐渐变得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事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经历了很多崎岖坎坷和悲欢离合招人,看惯了很多人世沧桑和不恋过往,如果还能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做到所谓的“知世故而不世故”,那我们的人生就算是赢了。
愿每一位人生过半的同龄人,都能收获不惑的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