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炼油厂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南充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地区之一。 长城机械厂、辽源机械厂、阆中丝绸厂等工厂新建或搬迁。 目前,南充已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油气化工、丝纺服装、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等产业。 形成了以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四川省三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四川省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南充丝绸纺织厂是上个世纪的三级建筑工厂
四川南充丝绸纺织厂距离南充市有30分钟车程。 工厂位于嘉陵江畔板湖镇庞家寨1号。 创建于1967年,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员工3000余人,家族成员5000余人。
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近200名初中、高中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市内的嘉陵江轮渡码头逆流而上,来到了丝纺厂。 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乡村土地上。 后来,和很多国有企业一样,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产销脱节,陷入困境。 1983年与香港时装贸易公司签订补偿贸易协议,1992年成立四川南充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1993年“中外合资四川中意丝绸纺织有限公司”。 ” 与意大利卡斯卡米丝绸纺织有限公司合资成立。 2000年改组为四川南充金泰丝绸纺织有限公司。2002年公司经营者集团收购整个公司,转型为私营企业。
南充炼油厂
1960年3月12日,朱德在四川南充视察正在建设中的南充炼油厂。 这是他阔别52年后首次回到家乡。 在南充期间,朱德沿途考察了英山、蓬安、南方、西充等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南接重庆,西接成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南充工业基本为手工作坊式生产,公路里程仅112公里。 1958年的大跃进和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使南充的现代工业得以发展。 南充炼油厂始建于1958年,曾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炼油化工企业。 1958年设计加工原油3万吨。 2013年突破120万吨。 同年,工厂停产关闭,员工分流搬迁至彭州石化。
1964年9月的《三线建设规划》指出四川彭州石化招聘,“所谓后方包括西南、西北,现在最可靠的是西南”。 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四川建设三线。 1965年:四川省一项大型三级建设项目启动,三级工厂多达106家。
形成两个157
1965年西南玻璃厂建厂初期,不叫157厂,而是称“西南玻璃厂”四川彭州石化招聘,业内简称“西部玻璃”。 1973年后,国家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调整三线项目,“西南玻璃厂”更名为“国营157厂”。
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后来的金林机械厂)也建于1965年。“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的名称是初期建成的第一厂的名称,第二厂的名称。定名为“金林机械厂”,第五机械部(兵器工业部)内部代号为“157厂”。
可见,这两个工厂的157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是有区别的。
武胜龙女镇157厂大烟囱
华蓥城正处于三线建设中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急剧变化。 随着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和中苏冲突升级,我国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威胁。 为了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在四川省华蓥山区部署了十多家三级军工企业。 其中,华蓥市有军工企业8家,分别是:华光仪器厂(308)、红光仪器厂(348)、金光仪器厂(268)、明光仪器厂(338)、星光机械厂(598)、江华机械厂(354)、长城机械厂(9846)、辽源机械厂(9821)。 华蓥地区八大军工工业主要从事军用光学仪器和常规武器制造。 他们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华光、明光、红光的高精度瞄准镜,在自卫反击中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神威,辽源的全球品牌子弹更是射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华蓥山三线建设军工矩阵
1960年,第三套人民币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 1962年4月20日发行,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2月10日历时38年。 其流通时间之长是任何一套人民币都无法比拟的。 苏联为新中国发行的前两套人民币提供了造币技术。 第三套人民币是新中国自主设计印制的第一套流通货币,恰逢中苏解体和大跃进时期。 女拖拉机手、车工、钢铁工人、人民代表、纺织车间、长江大桥等图案,体现了浓郁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环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氛围。 其中,1966年发行的10元纸币,俗称“大同”,是1980年之前中国面额最大的纸币,购买力是后来发行的100元纸币的数倍。 由于毛泽东时期严格控制通货膨胀,货币的购买力极高。 一张10元的门票可以购买近100公斤大米或15公斤猪肉、一双回力鞋或一场宴会。 贫困户一个月仅需6元钱。 1978年改革开放后,官僚集团发动“大跃进”,挥霍国家财政,造成社会通货膨胀严重恶化。 1980年,开始发行50元、100元大面额货币。 此后,人民币发行量连年翻倍,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人民币上的劳动人民形象逐渐被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形象所取代。 毛泽东生前曾四次拒绝在人民币上印自己的头像。
中国经济史上一次非常大规模的产业迁移过程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战略后方建设以加强国防为核心,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过程。 它是在中苏争斗和美国进攻中国东南沿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完善生产力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已设立的业务单位长期遭遇经营发展困难。
南充记忆
“南充记忆”公众号是一个收集南充人文、古迹、历史、风景、风情、美食等的私人平台,如果您有关于南充(三区六县)的信息、话题、图片、各种启示、想法以及周边地区),请发送给我们,我们将分享给您家乡更多的人。 同时,我们免费为老乡发布招聘、求职、找人(同学)、交友、祝福、转让租赁、食品、供求等各类信息。 请将内容发送至17761187389@163.com
记录历史,延续文化。 研究南充历史,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
挖掘城市潜力,唤醒文化意识; 注重文明精神,倡导公众参与。
过往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