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教师招聘每日一练(12.18)
☆☆☆☆
每日一练
1.主张“兼爱”的是( )学派。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谁在教育史上首次指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3.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学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招聘,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4.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
A.叶圣陶
B.黄炎培
C.皮亚杰
D.布鲁纳
5.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合乎他们的要求就受到奖励,否则就受到惩罚。这实际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
A.传递
B.选择
C.创造
D.传播
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或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7.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是( )。
A.科学实验
B.社会生产
C.学校教育
D.技术推广
8.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社会需要的是身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这表明马老师具有( )。
A.开拓创新的理念
B.素质教育的理念
C.自主发展的意识
D.因材施教的意识
9.“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这句话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的( )特点。
A.全体性
B.基础性
C.发展性
D.全面性
10.新课改背景下改变了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以下未反映课程内容的转变有( )。
A.不再以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为唯一追求
B.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C.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D.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墨家曾提出人性素丝说,主张兼爱非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士、贤士。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所以选D。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和认知意向的改变,题干中教师对合乎他们要求的行为进行奖励,使之保留,就是一种文化选择。
6.【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方面:理想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价值成分。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和主体性。“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10.【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D选项,是在课程实施中,基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选项错误,可选。A、B、C选项都是在反映课程内容的转变,排除。因此,选择D选项。
为了了解大家的水平从而为大家准备更合适的试题,请一定要做题反馈呀~比如:教资2题错选A。
教师招聘每日一练笔试练习题(12.18)
每日一练
1.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2.以下哪个过程属于问题解决?( )
A.吃饭穿衣
B.猜谜语
C.漫无目的地幻想
D.回忆手机号码
3.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属于( )。
A.头脑风暴法
B.自我设计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4.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评价功能的形成
C.价值内化
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评价成分
D.行为成分
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7.道德情感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多选题)。
A.想象的道德情感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表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
8.下列关于品德的理解,正确的有(多选题)。
A.品德是后天形成的
B.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C.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D.品德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E.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等同于道德
9.新上任的班主任总是要听听原班主任对该班 学生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自然而然会影响到他对该班的看法,这是一种社会刻板效应。(判断题)
10.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 教育学生就要从思想认识上彻底塑造,因为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就是道德认识。(判断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景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故选D。
2.【答案】B。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成指操作的过程,问题解决具有三个特征:目的性、序列性和认知性。其中只有猜谜语符合,故选B。
3.【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1)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常用的训练有: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4)头脑风暴训练又称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属于推测与假设训练,故本题选择C项。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道德结构。
选项A,道德信念招聘,就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
选项B,道德评价的功能包括:评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预测功能。
选项C,价值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选项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题干中品德形成的标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选项A,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选项B,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选项C,评价成分,属于干扰选项。
选项D,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题干中描述的是态度行为成分的概念,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6.【答案】C。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故选C。
7.【答案】ABD。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故本题选择ABD。
8.【答案】ACD。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并且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品德的形成和后天变化,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是认知和行为的同一。
9.【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定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标签作用指的是在认知某个人或群体前,他人提供的信息对认知发生的影响,也称之为定势效应。题干中新班主任受到原班主任的观点的影响,也会对该班学生有相类似的认识,是一种定势效应,不符合社会刻板效应的说法。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1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也是个体品德的核心。因此本题表述错误。
为了了解大家的水平从而为大家准备更合适的试题,请一定要做题反馈呀~比如:教招2题错选A。
你可能想看
笔试一本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