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老舍 文化内涵 (茶馆老舍文化分析)
本文目录导航:
老舍《茶馆》文化内涵
】:《茶馆》创造了东方舞台的奇迹,创造了中国话剧的辉煌。
重看《茶馆》仿佛又看到了作者那满怀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的赤诚之心。
《茶馆》描绘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这三个历史时期。
它使我们面对着清廷的没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侵略、农村的破产和凋敝、人民的苦难、统治者的野蛮和腐朽。
善良的受凌辱,正义的遭践踏,美好的被毁灭,不屈者则在寻出路。
透过《茶馆》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对话剧事业的贡献,开创了舞台视野的新格局。
作为一名小说家,老舍的艺术视野是开阔的。
他能够站在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学的角度,娴熟自如在小说世界流连。
但老舍转向话剧创作之后,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个他尚不熟悉的舞台,他感到舞台的限制和束缚。
他将舞台放置在一个茶馆里,而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小小的茶馆,反映社会的沧桑变迁,无形之间有种立体感,将整个社会的缩影搬上了历史的舞台,用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同时传递出某种政治消息。
一、人物安排和剧情发展的独特见解老舍在人物安排和剧情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
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却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以人物带动故事。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是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连续。
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连续下来的,即使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情,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更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事。
同时,把自己的事情又和时代相结合,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能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便看见了那个时代的面貌。
这样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各自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茶馆》的创作,老舍已经在俯视舞台。
人物表现中,已不再介绍人物性格,他已经从舞台跳出来,俯视着历史和社会这个舞台,看那些人物独立地表演。
人物叙述说明性的语言逐渐减少。
每个人物都具有舞台的独立性和表演性,他们的话语中包含着人物的全部信息:身份、地位、性格、生活现状等等。
如第一幕唐铁嘴一上场,开口几句就包含着许多内容: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掌柜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
您的贵庚是……这几句话点明了时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戊戌变法的大时代中。
唐铁嘴作为相面先生的身份以及他的生存状态,清楚地显现在观众面前。
接下来王利发的几句话更加清楚地说明了唐铁嘴困顿的原因。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都是苦命人!(由柜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想法,比你的更灵验!这句话表现了王利发精明的性格,也表现了一个生意人和为贵的处世特点。
他有些看不起唐铁嘴的落寞,也有些厌恶他的纠缠,但他不愿意得罪这么个人,他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就把一个舞台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二、取材上的连贯《茶馆》的艺术构思是取材上的连贯。
联想到其他的剧本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如《龙须沟》等。
老舍以平民世界为主要的取材对象,平民世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以及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
老舍目光紧盯着北京底层社会,紧紧抓住底层社会市民的命运,始终洋溢着一种北京市民社会从根底上散发出的生活气息,北京城虽然很大,甚至是皇城国都,但自古以来,北京这片土地上就更多地带有一股特定的平民意味和气息,这就是北京城特有的性格。
《茶馆》以茶馆为反映时代的舞台,抓住了平民的心态与性格。
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抓住了北京城的本质和特点。
三、叙事结构上的相通老舍的话剧是叙事结构上的相通。
对老舍话剧的艺术结构历来有两种概括:一个是“世态画卷式”,另一个是“人物展览式”。
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共同显示了老舍话剧写实型的基本形式。
在老舍这种纯朴的写实的话剧形式中,又蕴含着一种诗化的特色。
从“人物展览式”的角度来看。
诗化则体现在剧中的每一个形象,既是那样的真实具体,又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象征意义,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超越了具体的人事而具有形而上学的哲学意蕴。
老舍采用“人物展览式”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也看到北京底层市民的悲惨命运。
四、人物塑造上的延续老舍话剧是人物塑造上的延续。
在老舍的人物画廊中,刻画最成功也是成就最大的就是底层市民形象。
老舍不仅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更是把底层平民看作一个形象整体来塑造的。
老舍对底层市民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并不是简单地表现自身、描写自我,而是集中体现了老舍对底层市民这一阶层的独特见解。
老舍通过他笔下一个又一个的市民形象如:秦二爷、松二爷、王利发等,诉说着他们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感受,表达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同时也深刻地表明老舍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老舍对他笔下那些底层贫穷的市民形象,没有采取一味同情的态度,而是在充分理解他们现实遭遇的同时,也对他们身上的种种局限,甚至是他们身上的某些国民劣根性,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切的批判。
五、承传语言风格和体现文化属性老舍话剧是语言风格上的承传和文化属性的体现。
《茶馆》里的人物和故事,无一不是以文化审视和文化批判为核心焦点的。
《茶馆》里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以及秦仲义秦二爷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各自鲜明独特的的性格,归根到底显示的是一种文化的属性,而他们各自的悲惨命运,也同样显示出一种文化的悲剧。
王利发一生卑微懦弱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理想,既有传统处世哲学的深刻影响,又有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冲撞的深刻矛盾。
王利发作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底层市民的代表,他的走投无路,既是腐朽黑暗的世道使然,也是那种逆来顺受的奴性文化使然。
秦二爷在“谭翤同问斩”、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敢于同庞太监叫板对阵,并不是简单的“胆大玩命”而是一个文化的侧影,他与庞太监“斗嘴皮”的底气,来自于他的实业和实力,这就是近代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进步的些许自觉与自信。
六、价值和魅力老舍话剧的价值和魅力,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他的个性化的追求,老舍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他要求自己剧中的人物必须做到“开口就响”,“话到人到!”就是说剧中人物在初次出场时,一开口就能闻声见人,神形毕现,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就能把人物最基本的性情和性格特征凸显出来。
从《龙须沟》到《茶馆》,那么多的剧中人物,都显示出这种“开口就响”的本领。
这一“绝活儿”既体现了老舍对生活的熟悉、对人物的熟悉,也体现了他对语言与人物、语言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真切体悟和准确把握。
二是它特有的朴素美,老舍话剧以其生活的原汁原味而展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风格。
从《龙须沟》到《茶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不就是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吗?没有一丝一毫的奇光异彩,全是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生活。
正是老舍在剧作中那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在那些原汁原味的生活故事中,蕴涵着诗意和哲理。
茶文化的概念是什么?有何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茶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
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茶文化的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 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
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 13 个属县之一,称为 “ 荼 ” 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 “ 荼 ”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 “ 茶 ” 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 “ 茶 ” 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 “ 茶 ” 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叶品牌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一、 深刻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饮茶的国家,也是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
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历史瑰宝中光彩夺目的篇章。
现在各国引种的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品牌叶制艺及饮茶习俗,茶礼、茶德、茶俗、茶风,莫不起源于我国。
早在唐朝,我国“茶圣”陆羽,就在人文荟萃、山水清远的湖州,写下了名扬天下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集栽茶、饮茶、艺茶文化大国的历史性公认地位。
在倡导“茶为国饮”、发展茶叶经济的实践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1、从历史上看,茶文化是茶栽培和饮茶、艺茶的有机整体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倡用茶饮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中,通过先辈的辛勤耕种和研发,涌现出如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河南毛尖、福建武夷花、安徽祁红、云南普洱、四川沱茶、台湾乌龙茶、黄山毛峰这一串串宛如珍珠般光彩各异的我国名茶品种。
这些名茶品种,不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营销市场,而且还远销世界市场。
再从饮茶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在栽茶的同时,就形成了普遍饮茶、品茶、评茶系列的茶文化活动,不仅奠定了我国具有特色茶饮文化的多种饮茶习俗,而且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也绽放了丰富多彩的茶饮文化花朵,为我国茶文化宝库,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
2、从茶文化的核心看,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尤要指出的是,茶道是相对于茶艺表现形式的不同形态的一种精神产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如果说“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的话,那么“茶道”则是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前者有名有姓,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后者则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的内在的表现形式。
二者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剖析中国历史和现代茶学诸家的观点及见解,综合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静、和敬、和俭、和气、和爱、和美、和谐、宽和、中和、和平、和缓等意义。
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许多层面,由此可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核心。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建设活动的最高原则。
我们应该秉承茶道精神,来从事茶经济的活动。
3、从现实看,茶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象征,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茶叶品种不断继承和开发,在保持原有精品、名品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和大面积栽培了新一代名茶品种。
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的“安吉白茶”,更为新一代茶品中的佼佼者。
“安吉白茶”以其独特的白茸毛毫、鲜醇香味,丰富多样的氨基酸营养成分,荣登我国现今名茶宝座,并已声名世界市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和各种特色旅游业的兴起,以茶为中心媒介物的茶旅游、茶经济正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以茶乡生态为主题,形成考察、览胜和了解制茶工艺茶叶品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线,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凡到杭州旅游的中外人士,争相去梅家坞观看“龙井茶”祖地的风貌,更是为茶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理念的更新升级,广大人民的饮茶品茶,不仅仅是满足一般生理意义上的解渴需求,而是融入了生活意义上的休闲、审美意义上的鉴赏需求,融入了现代消费者的“时尚、前卫”理念,提升了茶文化的品位,完善和丰富了二十一世纪中国茶文化的新格局、新内容,为世界茶文化的与时俱进、开拓发展,做出了我们卓越的贡献。
茶道“和谐”精神是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茶文化的外载形式看,“茶为国饮”就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述和实践活动。
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我们就要又好又快发展茶叶经济,使得有更广范围、更多数量不同肤色的人类,都能享用和品味。
二、 茶文化促进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茶为国饮”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而现今“茶文化”促进了我国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满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打造优秀文化旅游云产业方面,亦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趋势。
1、“茶为国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茶文化的产业需求,正在不断趋向成熟 。
这种关系的表现特征,即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用额,不断提升品牌,拓展规模,在所在地已备具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中国白茶之乡”的安吉为例。
安吉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且也是闻名遐迩的茶乡。
当地通过发现和推广白茶,带动了经济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产业规模。
白茶,原生长于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巅,仅此一丛野生。
相传树龄已逾数百年。
上世纪70年代末,经安吉茶叶科技人员发现后潜心研究,终获无性繁殖成功。
到2008年止,白茶己发展到5万亩,形成白茶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白茶已成为安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大新兴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为了弘扬茶文化,使安吉白茶发扬光大,安吉县已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安吉白茶节”,节庆活动欢快明朗,富有茶乡韵味,进行茶艺表演,白茶仙子评选,白茶主题公园游园、白茶街开街和白茶村揭碑仪式。
该县的白茶产业经济仍呈上升态势。
这足以证明:一个新颖的白茶产业,牵动了一个成熟的产业基础,其渗透力是无限的,经济回报也是无限的。
2、“茶为国饮”促进人民生活消费理念的时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费指数不断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对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中,呈现了不同的消费特征。
细分这种市场,可概括为普通消费型、美容消费型、休闲消费型,社交消费型、保健消费型、学术消费型及外交消费型等。
鉴于多种消费关系,就为我们拥有各种经济成分的茶饮经营者,拓展了施展才艺的空间,为经营构筑了各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为我们精心经营,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
3、“茶为国饮”促进优秀文化旅游大都市的国际化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建设文化经济大省、城市正在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国际化大都市两张名片。
目前茶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茶旅游业兴起和发展。
由于中内外交流的频繁进行,内外部市埸环境条件的变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费群,从而引起新的消费形式的变革,或应运而生。
当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时消费” 和“茶餐结合”的一种典型形式。
三、 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的思考
1、要充分树立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中国“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观点,用来指导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加快茶叶经济发展,显示“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
普及倡导“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在茶叶经济发展中的实现。
2、树立倡导 “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理念,解放思想,转变单一经营观念,探索和创建茶餐结合、分时消费等多种经营模式,满足中外市埸需求。
3、编制 “茶为国饮”、拓展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分期实施年度计划方案。
将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当年或规划期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实施。
4、建立全国优质名茶开发基金。
重点扶持和鼓励名茶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优质名茶生产,为发展茶饮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茶品。
5、树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讨经营模式,交流经营经验。
6、定期举办“茶文化”论坛,宣弘学术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研究等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经济、茶文化的经验,并作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7、征选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为宣传整个倡导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服务。
8、建立茶科研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优化历史名茶种,为发展茶饮业提供科技含量高、颇具市埸竞争力的新茶品。
针对产地、本区域和全国三个不同产茶区域,分别建立名茶研发核心层、紧密层和联系层协作关系,促进名茶市埸开发。
9、建造“茶文化”展示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姐妹馆。
可在馆内分别设立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各个展示区域,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物质载体和内在精神的理念内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组织和精心编排“茶文化” 专题节目,向世界昭示我们倡导国饮、发展茶经济的理念和决策及方略。
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坚持弘扬“和谐、发展”中国茶文化这一永恒精神,就一定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中国不仅是世界茶文化大国,也是世界茶经济大国。